学院概览 | 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官网-Apple App Store2020年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17浏览次数:961

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官网-Apple App Store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办学最早的二级学院之一,前身为湖北教育学院化学系,成立于1984年8月,2009年2月正式更名为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官网-Apple App Store。

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党政管理人员12人,专任教师4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博士后工作经历5人,在读博士3人。在校学生975余人。

学院设有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制药共4个本科专业和药品生物技术专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入选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19年获批 “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基础化学教研室”获批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现有《走进教学殿堂——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人体常见病》2门湖北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拥有化学和生物各类专业实验室21个,实验室建筑面积达3200㎡,实验教学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

学院科研实力在学校名列前茅,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50多篇;核心期刊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69项。另有2个省级科研团队、3个项目入选“晨光计划”,横向课题17项。

 学院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3年聘请武汉大学邓子新教授担任“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华中师范大学丁明武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梅光军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吕力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李金林教授等10位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学院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积极作用,定期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到学院开办学术讲座,进行专业指导,使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学院拥有“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从事植物抗癌作用机理基础研究和植物抗癌活性成分提纯技术及其提纯药物的应用研究。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30多名,实验室面积741㎡,科研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倒置显微镜、微量热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同时,学院还承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材料科学研究院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学科平台建设和科研工作。

武汉大学邓子新教授受聘任学院

“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院十分注重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着力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自2015年以来,已有多名教师作为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分别前往美国普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学院与伦敦城市大学就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两校互认学分。长期与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到学院开办学术讲座和专业指导。

学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在全国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湖北省生物实验技能竞赛、湖北省化学(化工)成果报告会、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大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得100多个奖项,其中获国家级竞赛特等奖1项;国家级竞赛一等奖7项;省级竞赛一等奖13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学院保持每年4篇左右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历届研究生录取率均保持在20%以上。

学院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企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光谷生物城高新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搭建产、学、研校企合作平台。2014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与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光谷学院 ”;2015年专业实习基地--光谷生物城实习实训基地获批“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建有校外专业实习基地20个、6个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和3个野外实习基地;学院先后在九州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人福医药、华大基因、光谷新药孵化等高新企业建立创业、就业基地,积极培养适合光谷生物城经济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和制药方面的专业人才。

学院与光谷生物城多家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

化生学院实习就业基地

学院将继续秉承“学高、身正、诚毅、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为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